mk体育考研心得分享【六】
日期:2024-05-19  发布人:潘赛涛  浏览量:

【20级本科财务管理5班荆茂源】


政治75,英一79,专业课193,一志愿陕师大中国史,调剂录取山西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,最终选择新疆大学。

在学习方面,我一直认为公共课其实拉不开分,尤其是政治这门课。政治开始背诵的时间不用太早,前期以听课做题为主,无论是徐涛还是腿姐,都是经过多年检验的政治名师。考研政治的内容并不高深,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东西,学起来也不困难,所以在整个学习的阶段我都是把听政治课作为放松的时间,当然这也可能跟我是一名文科生有关,这点并不适用于所有人。在听课的同时,同步刷一些政治选择题,可以以教辅书为主,小程序为辅。政治的大题基本就是背诵,在最后的冲刺阶段,市面上流传最广名气最大的就是肖四肖八了,其他老师押的题其实也大差不差,看自己的情况挑选一套背熟即可。

至于英语,考研英语最重要的就是两点:单词和真题。每次看到其他人分享的考研英语学习经验,看到他们详细的学习规划、结构、流程、系统等,我都会自愧不如,因为我在这些方面的确薄弱。学习英语首先的且是最重要的始终是单词,考研英语的5500词应该反复地刷重复地刷,重复背诵多遍以上,一直背到考试前一天。不要求会拼写,但一定要认识它的多重意思。其次重要的是真题,在背单词的基础上做往年的真题,从最远的年份开始逐步向近些年的做,最后留几套最新的卷作为模拟。真题就已经足够了,不需要再做机构教辅出的模拟题。还有就是平日里语感的培养,多浏览英文网站,阅读英文文章,在扇贝阅读上学习,或者和AI进行英文对话等等,这些都能对语感进行积累。

在英语学习方面,我觉得我们可以适当转变一下观念:我们不应该以学习一门学科的态度来对待英语。英语当然可以是一门学科,但大多数同学都不是英专生,不会涉及到英语的专业学术领域,所以对于寻常的研究生来说,英语仅是一个工具,学习它是为了帮助自己的学术研究、以第一手的途径接触到更丰富的英文世界资料,它和游泳、驾照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,它并不需要多么高大上。全球有几十亿的英语使用者,如此多人都能学会,那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当然没理由学不会。

至于专业课,俗话说隔行如隔山,不同专业之间的情况天差地别,我很难提供什么具体的经验,但它终究还是考研中的一部分,万变不离其宗,不管是什么专业课的学习,都不可能离开“教材”和“真题”这两点,而其中教材又是真题的基础,所以一切的学习都要落脚于教材。

以上是学习方面的一些经验,此外,考研还在考验一个人的信息获取能力。有一句话在考研界耳熟能详,“选择大于努力”,这话看上去或有偏颇,但其实半分不假。选择这一难题贯穿考研全过程的始终,无论是地区的选择、学校的选择、专业的选择乃至于专业底下细分方向的选择,都能直接决定一个人最终的成败。

“选择大于努力”只是浅层的表象,它的实质其实是另一句经典的话,“考研是一场信息战”,信息的重要性在考研的最初阶段就已显露无疑。以我为例,我在择校时还处于迷惘无知的状态,仅凭一些模糊的认知就做出了草率的决定,盲目地报考了陕师大,陕师大当然是个好学校,部属师范211,还坐落于西安,一个以历史闻名的城市,对历史爱好者来说又额外的吸引力。它的优点固然多,可当时的我却并没能知晓那些对我不利的消息,比如陕西省改卷偏旱、陕师大的历史学热度极高、陕师大对西北五省的吸引力太强,以至于报考人数过多等等。考研的成败往往决定于这些看似寻常的信息差上。

没能在旱区一志愿上岸的后果就是以劣势满满的低分进入调剂市场,考研的调剂和高考完全不同,这是一个充满煎熬的过程,因为和先前的考研阶段相比,它是一个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,或者说是一个更看“命”的阶段。调剂阶段很难说有什么经验,但凡有一丝可能,就不要走到调剂这个阶段,如果真的不得以需到了这一步,那就尽可能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,公众号、小程序、小红书、q群等等。并坚定信念、做好准备,不要中途摆烂放弃。

调剂确实是一个万分折磨的过程,所以在收到待录取通知的时候,没想到成年多载后的我居然也会忍不住地泪水涌出,不争气地哭到不能自已,就像我想不到一向自诩心态沉稳的我,出成绩后面对调剂以来也会日日焦虑,夜夜失眠,更有甚者,某一天晚上我甚至失眠到凌晨五点,翻来覆去,辗转反侧,彻夜无眠,至于其他熬到两点三点的,更是不足为道,可见调剂折磨人有多深。在完成山西师范大学复试的第二天,本着不白来一趟的心态,同时也权当考完试散散心,我去到当地著名的景区晋祠。收到通知时的我尚在晋祠中闲逛,那时我坐在熙攘的各色游客中间,只觉得天地一片寂静。我已经不记得那时的天气如何、云彩多不多、风儿喧嚣或是温和,我只记得那时的天空很亮,阳光热烈,一切的色彩都分外鲜艳。

考研当然是考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,但能在数百万考生重杀出重围进入本科的同学,本身就并不缺乏学习能力,还有其他能力,比如上述的信息获取能力,还有复试时的综合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等。但在对所有这些能力进行考核的背后,其实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意志,考研归根到底考的是意志,最终考研上岸的人少有意志不坚、不懂自律者。我很难在具体的细节上给出什么建议,单说我自己的情况,我很少给自己定下实际而细化的目标,因为我知道很难全部完成,而如果完不成就会带来挫败感,从而进一步对自己产生怀疑,最后积累起来就是丧失斗志。所以我只给自己定下原则上的、大方向的底线:坚持到最后,别自己吓自己。数次彷徨、屡屡绝望,但始终游走在底线以上,这两条底线支撑着我走到了最后。

考研或许是一个看“命”的过程,但幸运只垂青于努力的人。